日前网络热议的一件事情:
某大型集团公司创办的苗苗幼儿园为了破解女职工扎堆生育的困局,出台规章制度,对申请生育二胎的女职工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并根据得分的高低排队,确定怀孕顺序,违反规定者按自动辞职处理。一名女职工“插队”怀孕,被单位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这名女职工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园方赔偿,得到了仲裁委员会的支持。幼儿园不服,向当地的法院提出诉讼,被法院以”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进行经济制裁“驳回。
关于幼儿园与女教师在生育方面的纠葛是一直存在的,在媒体报道中并不鲜见,原因很简单,站在园方的角度,如果扎堆怀孕,产假一休就是好几个月,这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转带来很大的困难。学校面临着家长的压力,要保证教学质量,怀孕前先统筹安排、列个顺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最显而易见的是教师的性别失衡,尤其是幼师。前不久,一则新闻登上了网络热搜,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东海湾实验幼儿园迎来了两名“特殊”的幼师,他们是该幼儿园首批男幼师。这充分说明“男幼师”依然十分“稀罕”。
幼儿教育呼唤更多的男幼师加入,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专门的计划并开始实施。近年来,在满是红花的幼师群体中,也有了男性的身影。他们,也被业界戏称为“大熊猫”。然而,纵观整个男教师引进的进程,用举步维艰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从“源头”看,从中专幼师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全专业男女比例都相差甚大,这体现在每一所高校,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一名男生。
“这不是带孩子的工作吗,这不是应该女人做的事情吗?”这种社会观念,并不仅仅是中国才有,全世界都是如此。根据数据显示,日本男性幼师的比例约为7%,而全世界幼师男女比最好的美国也仅仅是10%。
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仅为2%。换言之,每100个幼师岗位上仅有2名男性幼师。而且这还是只可能会出现在东南部1-2线城市的公立幼儿园中,在西北部或者私立幼儿园中,这个数据只会更低。在幼儿园内,很多男幼师只是以体能教师的身份存在,基本上幼儿园里面的重活、维修等工作都指派给男幼教,直接参与带班的较少。
1、性别职业认同:
所谓性别的职业认同,是指社会普遍接受的某一种职业应该由哪种性别占据优势的共识。例如矿工,就带有明显的男性性别职业标签,而护士则带有明显的女性职业标签;还有一些职业则是较为中性的职业标签,例如教师、律师、医生等。
而幼师则带有强烈的女性性别职业标签,虽然男性从事幼师职业不但不会受到歧视,甚至还会受到幼儿园的青睐,但是在社会共识难以一时改变的环境下,男性幼师主要需克服的是自我的心理认知。男性幼师身边都是女性同事,极度缺乏归属感,有被边缘化的体会。
2、长期收入低、婚嫁老大难: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孩子的教育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幼儿园长期未能纳入到国家教育财政补贴的篮子中。幼师工资低,社会地位低,是目前社会上不争的事实。
虽然男幼师的工资普遍比女幼师略高一些,但是相对于其它男性职业收入而言,依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即便在投入工作的前几年,踌躇满志,热情饱满,但是毕竟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面对成家立业的问题。无论是相亲还是介绍,对象一句,你有车有房吗?男幼师直接就蔫了。更为讽刺的是,女幼师很多时候并不会选择男幼师作为发展对象。
3、当前发展空间狭小:
职场上,相对而言,女性求安稳,男性求突破。而当前男性幼师的工作难以看到上升的渠道。虽然在幼儿园内相比较其它女性幼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增值,但是依然难以满足男性幼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和社会上人群对男幼师异样的眼光不同的是,家长和幼儿园对于男幼师的接纳程度异常高。曾经有一家幼儿园在当地的招生总是比周边的其它幼儿园要好,原因无他。仅仅是在它的招生广告上赫然写到“我们有男幼师”。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废除,我国将面临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经过多年的教育投入和改革,K12教育行业已经趋向成熟,而学前教育目前依然是一块保留不多的处女地。
《教师法》的修改和民办教育的松口,将会迎来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红利期。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高素养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化、幼儿园标准化,幼儿课程游戏化、多样化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为男性幼师,将会迎来职业生涯的春天,但是这个缓慢的过程,在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改变。随着社会对于男性幼教观念的扭转,男性幼教的从业率将会有所回升,同时卓越幼师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为男性幼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上升渠道。
最后,社会地位的提高必须要体现在工资的增长和职业定位清晰的基础上,男性幼师不能在幼儿院里仅仅是体能教师的存在,而应该和女幼师一道,加入到带班的行列中。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其实这些事情男人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来源:正义网、正向教育、中国教育报